我的攝影裝備
我的第一台相機 — Nikon FM2,是在讀復興美工 (1987年) 的時候買的。FM2應該也是那時大多數人拍照的入門款機身,我還記得價格是8000元,這可是我爸爸1/4的月薪呢。那時還是底片、手動對焦的年代。學長都告訴我們:拍照要拍幻燈片,因為幻燈片的品質與色域都較負片來的好,而且可以放出來與大家分享。於是乎,那時我的許多作品都是幻燈片。至於鏡頭則是買Sun ZOOM 35-200mm 1:3.8-5.3 MACRO。現在在網路上也找不到這個品牌。會買這顆鏡頭,是因為班上一位很會拍照的同學推薦 — 變焦鏡頭對新手而言,是便宜又大碗的入門鏡頭。沒多久這顆鏡頭內部起霧,培林又鬆脫,鏡頭掛在脖子上,馬上下垂到200mm端,靠,很可怕的。雖然花了錢清鏡頭、調整培林阻力,但沒多就又發霉,其精密度實在有夠差。
數位相機將我的拍照經驗帶到一個全新的領域,也讓我可以嘗試許多主題與可能。尤其是加上Photoshop,更可以處理拍照當下的錯誤與問題 (雜點、變形、偏色….),比起過去底片時期,更為便利與具有創意發展的空間。
我的第一台數位相機是SONY 707 (已停產)。這台相機上的許多設定圖像,早被我磨到看不見,也修過數次。Sony 707其畫質與設計,依舊是當時的經典。707伴我上山下海,參與過西班牙、白沙屯媽祖進香等幾次戰役,堪稱先烈。之後公司 (ATEN) 建置數位攝影棚,買了Canon 5D (已停產)、Canon 24mm~70mm L f2.8、Canon 135mm L f2,我開始進入數位單眼的時代,其中超廣角的魅力與定焦畫質的細膩,可謂強烈震撼。雖然5D相機只能在公司拍產品,有時也順便拍拍公司內部活動,但不可否認的,我的攝影技術在這10年裡又邁出一步。現在算起來,我在ATEN的日子竟然有13年,真是不可思議呀……
2010年10月,久盼多年的數位單眼相機 (APSC) 終於入手 — SONY a33 (已停產),廣角鏡頭 — DT 11~18 mm F4.5-5.6 (鏡頭焦距轉換35mm規格為:16.5mm~27mm)、DT 55~300mm F4.5-5.6 (鏡頭焦距轉換35mm規格為:82.5~450mm)、DT 30mm Marco F2.8 (鏡頭焦距轉換35mm規格為:45mm)。新設備讓攝影的創作動力更如虎添翼,激發出沉睡已久的拍攝動機與增加多樣的拍攝題材。
2014年3月,終於,終於,在敗物費洛蒙的蠱惑下買了以下裝備:Canon 6D、蔡司 Carl Zeiss Distagon T* 2.8/15 ZE、Canon 100mm f/2.8L Macro IS USM與Canon EF 40mm F2.8 STM。此次說服自己的理由是:工作用嘛。好,既然是賺錢工具,就不用太多的矯情罪惡感了。這是我第一顆菜頭,也是無法自動對焦的鏡頭,有點興奮,有點挫折,不過還是打出了不少作品,如下:
- 富成金屬廠房:使用腳架
- 台北機廠:直出無修,使用腳架
- 台北市齊東街日式宿舍群 — 台北琴道館、台北書畫會:沒有使用腳架
- 竹山鎮天空的院民宿:使用腳架
- 霧峰林宮保第、台北228國家紀念館、台北師範大學禮堂、殷海光故居:無使用腳架
有好設備的加持 (全片幅 + 鏡皇),走路起來真的有風耶 (自戀中…),拍出來的效果果然不同 (滴淚中….)。全片幅加上蔡司鏡頭與Canon百微(紅橡皮筋),拍照現場每打必中,即便是昏暗的室內空間,也都無須過度擔憂成敗,省去事後費時使用Photoshop去調整,那種拍照樂趣是會上癮的。
2014年7月,再去一趟蘭嶼,這是近年 (2013~2014) 來第3次來蘭嶼了。之前利用A33拍景 (收錄於:蘭嶼的風),這次改用6D再戰,戰績輝煌 (收錄於:蘭嶼氣象台、蘭嶼傍晚、蘭嶼東清村日出、環島公路),又是一役佳作呀 — 拍照當下是很爽,事後整理近30G的照片就很苦了。
2014年7月,承攬台灣創意中心的2014台灣設計展的網頁設計,在議價場合,我竟然豪邁地說出:我要自費去展場 (台東糖廠) 拍照,專給網站使用,別人拍的我不要! 現場的人為之一震,因為從來沒有人 (網頁設計師) 會因為網頁整體美的需要,而主動提出 “自費” 去拍照。我是認真的,立即訂了來回機票與民宿,並且暴衝地新購攝影設備,準備大幹一場。那時候不知道哪來的氣口,就這樣一次到位成為雙機流 (6D & A7R)。
我趁父親節檔期有優惠的情形下 (每顆鏡頭便宜4000元呢),分期買了:Sony A7R、Zeiss Sonnar T* FE 55mm F1.8 ZA、Zeiss FE 35mm F2.8 ZA與垂直把手。
第一次雙機出場,就強烈感受到所謂的人機合一、優游無界的愉悅,此時真正體會到駕馭攝影的快感。首拍的作品除了台灣設計展首頁的環境照片外,另外台東 • 萬富商號、阿水工房,更是我自慢 (註一)的作品。現在,三不五時我還常會瀏覽萬富這頁,超有療癒氛圍的。
目前我雙機拍照的順序為:第一次15mm & 55mm,第二次100mm (Marco) & 35mm,這樣只需要換一次鏡頭,節省時間,也大幅提高作品構圖的變化。其中,Zeiss Sonnar T* FE 55mm F1.8 ZA 大光圈的魅力,真是魔咒。原本想等 Zeiss FE 35mm F1.4 ZA (補充:該鏡頭已於2015年正式出貨),但是Zeiss FE 35mm 2.8 因為輕巧易攜帶,留些遺憾在心中也是一種美吧。
2016年,蔡司 Carl Zeiss Batis 2.8/18驚爆上市,我會關心這顆鏡頭的原因是:它是自動對焦且體積輕便(330g) — 之前的蔡司 Carl Zeiss Distagon T* 2.8/15 (for Canon 6D)真的很重很龐大(820g),長時間操作後,痠痛入骨。此時沈寂已久的血拼費洛蒙又開始忖忖欲動。Batis 2.8/18 與我目前的 Distagon 2.8/15焦段太過接近(18mm VS 15mm),但我喜歡Batis 2.8/18輕量化以及企圖想要把兩者的拍攝品質PK比較一下(Batis 2.8/18 VS Distagon 2.8/15)。
數個月前原本就已經打算買蔡司 Zeiss Loxia T* 21mm F2.8這顆鏡頭,以補足目前我在15mm (Zeiss Distagon 15mm F2.8) 與35mm (Zeiss FE 35mm F2.8) 間的焦段不足。遺憾的是,這顆鏡頭是手動對焦 — 優點是重量不會很重(394g)。近來我的視力愈來愈差,對焦的輔助很重要。不過到底是哪顆鏡頭入袋,目前我還在考慮中啦,純粹只是紙上談兵,抉擇的壓力尚未到來 — 殘念!!
我的奢華攝影裝備將有新成員計畫加入,它的搖籃可就不能省略。我夢中肖想的終極新機身:Sony A7R II也開始向我拋媚眼了。玩物喪志呀,攝影這條歹路真是有夠硬的。奉勸後勁,沒有三兩三,千萬別上梁山呀。
<註一> 自慢,日語漢字,指一個人最拿手、最自信、最有把握的事情。自慢並非比別人更好,但絕對是用心經營的成果。我的自慢,記錄著我對一個景點、一件事情與一張照片的深入體驗與究境追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