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
odie's notebook 首頁 > 目錄頁 > 再創台北新年輪小首頁 > 前言 > 撫台街洋樓 > 延伸閱讀 |
|||||||||||||||||
撫台街洋樓
|
|||||||||||||||||
創建年代:日據大正年間(1910年) |
|||||||||||||||||
![]() |
|||||||||||||||||
![]() |
![]() 日據初期,日本人準備進佔台北府城時,與城民爆發多場戰役,台北城的石牆受戰火波及,有多處坍塌、傾圮,日本人入城後,拆除清代街坊,就拿這些城石興建歐式店舖,而「撫台街洋樓」便是其中一棟。西元1900年(明治33年)定案的臺北市區計畫,將撫臺街列入街廓計畫,撫臺街洋樓推算應為撫臺街拓建後不久興建,於1911年完工,位址在北門城內,屬舊撫臺街大和町(現延平南路一帶)。洋樓所在地建物部份據查為酒類商佐土原吉雄先生的店舖,土地標示為大倉組株式會社(從事土木建築營造業) 而有撫台街之名的出現,乃因於台灣割讓給日本前,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期間,曾在現今延平南路與武昌街口,設巡撫衙門,故延平南路舊稱為撫台街,所以位在延平南路上的這棟洋樓就被後世冠上此名。
1997年底正式定為市定古蹟,但2002年時,它卻因一把無名火幾乎燒盡,只剩一樓的石頭建築,受台北市文化局委託修復原貌的營造商人員黃國彥說:「我清理古蹟殘骸時,是真的有些難過,不過好在,石頭燒不壞,這些珍貴的『唭哩岸石』都有留下來。」 而這場火災發生不久後,撫台街洋樓的權責管理單位 — 國防部,就將它公開拍賣,以籌措軍人眷舍改建基金,雖然國防部有先知會過文化局,且文化資產保存法對公有古蹟的轉手並未設限,但這樣的舉動,卻引來各界的議論、批評,其中在立法院的討論中,強烈質疑這違反了內政部土地法的第十四條─名勝古蹟不得為私有,等同國防部不可透過拍賣、轉手給民間,內政部也因此要求國有財產局發函通知國防部,終於,撫台街洋樓避免了被拍賣的命運。 2004年時,前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,積極要求國防部編列預算修復,讓古蹟早日受到保護,雖然國防部一開始也允諾復建,但卻遲遲未有下文,自此,撫台街洋樓的修復議題逐漸被淡忘,直到今年初,文化局邀請藝文工作者、撫台街洋樓附近的地方人士,一同研究它「古蹟再利用」的方式,最終決議將它未來的營運定位為「攝影沙龍」。會選擇成為攝影沙龍的模式,乃是撫台街洋樓,剛好鄰近台灣相機業的發源地─北門博愛路口相機商圈,相機業者認為,若能將古蹟再利用與攝影藝術文化結合,勢必對兩者都會有番新氣象。 在整體大方向確立後,撫台街洋樓於2006年8月正式開始修建,預計2007年5月底建築外觀就能完工,12月完成內部陳設。到時候,已重塑繁榮時期面貌的它,將會一掃過去這十幾年來,世人對它的遺忘與壞印象,「不管這石頭屋將來要做什麼用,只要修復後的它能夠乾乾淨淨的,這樣就好了」住在撫台街洋樓對面的當地耆老林宏滿是期望地說。除了它的重生可以令廢棄古蹟群獲得正視外,這樣古蹟再利用模式,一改以往許多古蹟修建完成後,只是單純獨立的文化個體,缺乏與其他文化的合作、連結,所以它這般的新做法,使它所在地區附近的文化、藝術也能與之結合,徹底活化古蹟再利用時的定義。
騎樓拱廊為四柱三間,拱圈是梯形唭哩岸石塊組合成,騎樓天花板有木材拼組成的圖案。一樓室內天花板原為印花鐵皮天花,但因多年前曾遭祝融現已找不到該種薄鐵皮材質,所以改用檜木,屋內角落目前以鋼構補強。洋樓屋頂屋面覆蓋銅片,屋頂仿蒙薩雙脊屋頂形式(因法國建築師蒙薩得名),屋面第一坡面較陡,第二坡面較緩接近平頂,第三坡度才是平頂。正面屋頂開有三個老虎窗,中間者最大,老虎窗具有通風功能。內部二樓屋頂複折式桁架造型美觀,但是為了忠於原有天花板覆蓋,因此完工後就看不到了,實在可惜。 目前(2007/8)由北市文獻會負責規畫劉銘傳展及舊城剪影巡禮,另有文化商品販售中心。文獻會表示,展覽部分預計於年底開放參觀,因此當初規劃的「台北攝影沙龍」的構想已遭到北市文化局放棄。北門相機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黃久仁表示,將繼續爭取洋樓的部分空間,以發揚相機、音響及皮鞋等當地產業。<TOP> |
![]() |
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
延伸閱讀 | |||||||||||||||||
odie's notebook 首頁 > 目錄頁 > 再創台北新年輪小首頁 > 前言 > 撫台街洋樓 > TOP |
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
![]() |
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
|